在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出訪拉美四國的行程中,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無疑是最大亮點。中國與四國分別達成了產能合作框架協議,推動了包括“兩洋鐵路”“兩洋隧道”在內的重大項目合作,共簽署能源礦產、基礎設施建設、科技創新等領域合作文件70余項。“拉美國家愿分享中國發展機遇,與中方攜手拓展基礎設施、工業等領域產能合作,推動拉美地區經濟和出口結構多元化,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,實現地區整體發展繁榮。”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巴爾塞納這樣說。
西班牙《國家報》評論說:“拉美地區不再僅僅視中國為貿易伙伴,而是將中國視為其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。”
中國發展機遇是什么?推動力來自哪里?國務院日前印發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從一個關鍵角度給出了答案。這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,旨在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。
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,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聚焦制造業,提出振興裝備制造業、實行新的工業化發展計劃等。盡管提法不一,但這些國家大都出臺了一系列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及規劃。“中國希望借助本次出臺的長期計劃,提高生產效率,實現制造業升級,像發達國家一樣生產高附加值產品。”《日本經濟新聞》這樣評價,“中國將舉全國之力強化研發,打造制造強國。”
衡量制造業強國的標準包括擁有雄厚的產業規模、優化的產業結構、良好的質量效益和持續的發展能力,其核心是創新。
創新,英國布魯內爾大學經濟系教授劉芍佳將其表述為“原創力”。劉芍佳說,要成為強國,就需要強大的制造業,就要有制造業的規模、基礎和原創力。他認為,中國制造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了規模和體系,現在缺乏的是原創力,一旦原創力能夠發展,那么中國的制造業就會處于成熟的階段。
今后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在于智能制造。工信部正參與國家組織的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,預計花三年時間,選擇重點領域,選擇一些地區、行業做試點和示范探索,推進智能制造發展。
“未來十年左右是全球制造業重新布局的時期,人類社會將基本進入智能制造時代。”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認為,現在是新一輪產業布局的開始,現在布局是為了未來十年的競爭,中國有后發優勢,要把握機遇,贏得未來。“中國的一大優勢是,中國將是智能制造的最大市場。”他對中國智能制造的前景充滿信心。
中國制造業正在轉型升級,從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向中高端轉移,從提供廉價產品、為他人做嫁衣向生產高附加值產品、引領行業發展轉變。在國際產業合作中,一些中國企業已有能力成為總包商,中國為世界制造的同時,世界也開始為中國制造。
俄羅斯《獨立報》注意到這一趨勢,該報日前刊文說,中國正從出口主導的外向型經濟逐步過渡到內需主導的經濟模式。“出于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考量,中國正通過加大對商品生產的海外投資,使外國廠商‘為中國制造’。這種變化為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合作開辟新模式。”

來源:環球網